數年前的電影中文譯名都好像沒有那麼差勁。現在的... 都不外乎三大類 — 不是毫無創意的「直譯」,便是無聊「食字」,還不是嗎?那必定是奇奇怪怪不一定符合電影情節純粹為了吸引觀眾而改的一個跟以前叫好叫座電影相似的名字,簡稱「番炒」。較近期例子有:
「直譯」代表
上映了兩星期但好像沒有人有興趣看的The Book Thief 《偷書賊》。若果譯名能加點新意,可能電影會更受歡迎。
「食字」代表
Seeking a Friend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末日倒數緣結時》
我欣賞高明的「食字」,如把The Others譯作《不速之嚇》,既是成語又帶得出意思。不過「娘」味濃如《末日倒數緣結時》的就可免則免。請注意那個「緣」字,那個字型,我的天!
「番炒」代表
Her 《觸不到的她》
上星期情人節看了Her的優先場。港譯《觸不到的她》,是韓國電影《觸不到的戀人》的「番炒」。個人偏愛電影的台譯《雲端情人》,認為這比較能表達出Her科技和愛情的元素。
American Hustle 《騙海豪情》
超級不喜歡「豪情」這經常出現的兩個字,感覺有點三級... 是我腦子的問題麼?《騙海豪情》很明顯在「番炒」Ocean's Eleven《盗海豪情》。
不過事實上最不喜歡的都是那些自以為「少少鹹多多趣」的譯名,例如:
The King's Speech 《皇上無話兒》
是0個趣呀!這個譯名簡直是破壞了這部奧斯卡最佳電影!
-------------------------
我平日較多在銅鑼灣和中環
在我家附近有兩家戲院。而離我家近一點的是我常往的戲院之一。雖然音響和座位都不及鬧市旺一點的好和新,但當你只是想穿着街坊裝簡簡單單看齣戲,地點更勝一切。
可惜的是,本人居住在一個非常住宅區的住宅區,戲院的客源都是上了年紀的本地人。他們都喜歡用電影的中文譯名買票(很多人其實連自己想看的電影的名字也說不出來)。以前的我會在這戲院用電影的英文原名,誓死不讀出那些可怕的譯名。經歷過幾次售票員不知我在說甚麼的尷尬事後,為了逃避要重複又重複的命運,現在的我只好瞞住良心死死氣,希望發了頭一粒音,售票員便會道出:「小姐,請選擇座位」。
你可能覺得我應該預先在網上購票,但在節省$8至$10的手續費和保住自我良好感覺之間,我還是會選擇前者。
* 我要澄清我並不是一個崇洋的港女。有時候「直譯」、「食字」、「番炒」都不是那麼可惡。亦有些時候,中文譯名比英文原名還好,如上面講到的Seeking a Friend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末日倒數緣結時》。那個長到母親也忘記了的英文原名,叫人怎樣不失霸氣的讀出?
3 comments:
i like movie's chinese translated names, bring me so much fun LOL
and whenever i read 'ho qing', i always thk thats oceans eleven xd
this is an insightful and entertaining post :3 「少少鹹多多趣」is really funny xD and i agree the taiwan version of "Her" is soooo good! Although ur cinema needs you to give the tranlsated movie names i love it still! ho shu fuk and cheaper xd
請注意那個「緣」字,那個字型,我的天!
HAHA LAUGH DIE ME
i realize i do miss your chinese posts <3
Post a Comment